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社区治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而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实践证明,在基层“一核多元”的治理架构中,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能够较好引领社区内各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并激活社区居民自治。基层党组织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业,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引导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组织发挥表达居民诉求、组织议事协商的功能,增强了居民的有序参与能力。社区党组织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等措施,促进各参与主体能够平等沟通理性协商,引导居民依法有序参与和监督社区的行政事务。社区自治是本,扩大社区的自治空间,各社区根据人口结构和居民差异化的需求,找准社区居民参与的最大公约数。即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工作中。社区依据居民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不同,不断开发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文化项目,以文聚人,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以“群众事群众办”为原则,开展社区“微自治”。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筹、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有效激发社区群众参与活力。尤其对解决困扰社区居民的难题时出现的干部干、群众看,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等困境,党委政府做了很多搭台唱戏的准备工作,汇聚基层群众智慧,让居民的事情居民自己决策,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活动中来。
强化城市基层党建平台建设。城市基层党建平台建设是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所在,银川市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构建城市党建联合体的主线,树立了“社区党委+”的大党建思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强化“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银川市通过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基层党建“红”的底色在物业管理中凸显,治理的成效明显,打通了党员引领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加强社区党(总)支部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干部,强化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党员轮训等党内活动,强化党组织阵地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形成共建社区党建合力。以阵地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完善“网格党建”工作,强化区域党建协作机制,建立健全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全面推行开放式、点单式服务,更好实现组织联网、阵地联建、党员联动、事情联办、活动联谊。坚持规范有序,不断完善制度,使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逐年提高。不断抓好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提高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党组织阵地平台作用,使阵地成为干群议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宣传中心。切实发挥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党组织发达的组织系统,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网络,使党组织的活动阵地成为“接地气”的阵地。
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好、用好、管好社区带头人队伍,是社区党组织能否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强化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做实在职党员报到和社区党员联系基层群众制度,建立社区党员信息数据库,以专题、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社区党员的主体意识;构建党员参与平台,动员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选择社区岗位。鼓励社区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无职务党员主动“亮身份”,指导参与社区帮困互助、共创文明等社区建设活动;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社区党建经费投入,以强化党组织战斗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人才规划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社工队伍结构,提升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深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机制先行、多面发展、规范管理、全面保障的基本原则,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考察选拔一批素养好、肯奉献的优秀社工到居委会任职,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履职、科学履职。
推动社区党建智慧升级。“互联网+党建”适应了城市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城市基层党建模式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把社区各类组织统筹起来,进一步探索“网络+网格”“网络+物业公司”“网络+业主管理委员会”“网络+驻社区商户单位”等共管模式,实现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与社区群众的良性互动。推行“互联网+党建”模式,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学习交流和网上组织生活,把党的工作拓展到网络空间。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的便民生活服务平台,为居民个性化需求实行便捷化上门服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的网络平台,以实现基层党建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逐步建成互联网党建管理体系。 (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马建英)